繁昌马仁奇峰公司登陆新三板
繁忙的芜湖港
中电国际芜湖发电厂燃料卸煤机正在进行燃煤输送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
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精度铜带项目生产线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资本市场的经济发展新思路,着力推动企业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取得积极成效,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统计,我市企业在港交所上市1家,在审1家,创业板在审1家,IPO辅导备案6家;培育“新三板”重点后备企业近百家,3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3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6家,资产证券化率达93%;实现直接融资283.4亿元,其中:债券融资180亿元,股权融资103.4亿元,股权融资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1.
政策领航 强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
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积极打造资本市场亮丽的“芜湖板块”。
各县区政府及市政府金融办、工商、税务、国资等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不断创新机制,强化工作落实,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多方联动、分类推进等方式,促进更多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这个中心,我市建立健全了县区责任目标考核机制、中介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培训引导教育机制、部门协同配合机制、上市挂牌督查调度机制、目标企业重点推进机制等“六大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促进组织领导、年度任务、责任部门、协调调度、考核评价、资金保障的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全市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整体效率;着力突出“六个优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同等条件下对上市挂牌及列入资源库的重点后备企业优先纳入政银担合作、续贷过桥资金、“税融通”等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优先纳入政府性产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资格认证;优先申报和享受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优先供应土地;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和PPP项目合作。与此同时,通过抓县区责任目标考核调度、抓教育引导企业家充分认知资本市场积极主动上市挂牌、抓券商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打好“三管齐下”的组合拳,全市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工作成效显著,股权融资规模位列全省前列。据市金融办介绍,截止2015年底,通过“政银担合作”、“过桥贷”、“税融通”等多种政策措施组合发力,畅通了信贷供给、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92.69亿元,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2.38个百分点,贷款户数较上年增加31580户,申贷获得率为95.91%,高于上年同期3.88个百分点。政银担合作、续贷过桥资金、“税融通”等业务顺利开展:全市已落地一批政银担合作项目,金额21.31亿元;市小微企业续贷过桥共扶持企业220户,周转贷款金额18.11亿元;已开展税融通业务58户,金额2.36亿元。市相关职能部门为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登记服务,办理股权出质登记270户,出质金额69.54亿元;办理各类土地抵押登记452宗,面积16239.5亩,抵押金额106.07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2.
乘势而为 着力推动金融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金融改革和创新,加强领导、强力推动,不断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探索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试点,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银行和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金融资源,健全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出台了《芜湖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全市已建成金融服务室13个,助农取款点1600余个,“村村通”覆盖率达98%;积极支持无为县探索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已完成农村产权交易项目6个,总挂牌价362万元,总成交额445万元,溢价达22.9%,积极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银行和非银机构,使之成为服务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南陵太平村镇银行于去年6月正式运营,实现了我市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芜湖扬子农商行引进德国“微贷”技术,成立小微贷款中心,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准事业部制改革,鼓励经营状况较好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开展业务及延伸服务网点。积极支持国厚资产联合我市上市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支持美的集团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奇瑞徽银贷款余额达到167.3亿元,皖江金融租赁余额达到223.4亿元;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来芜设立分支机构,目前正在加强与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国信证券、华泰证券等进行落地对接工作;支持对接国内首家移动互联网房产交易平台“房多多”,在我市发起设立全省首家网络房融小贷公司。
3.
触“市”蝶变 打造上市企业标杆效应
近年来,我市积极支持企业争取首发上市,壮大公司实力,实现跳跃性发展;大力推动并购重组,实施转型升级;稳步开展股权激励,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从而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顺荣股份主营汽车塑料燃油箱制造,2011年3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募集资金5.56亿元,企业首发上市,奠定资本运作平台。上市以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顺荣股份主营的燃油箱业务盈利急剧下降,2012年、2013年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68%、71%。面对传统业务的萎缩,公司积极应对,2014年12月,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以19亿元价格收购三七互娱60%股权,并更名为“顺荣三七”,转身为先进生产制造与现代文化创意并行的双主业上市公司。2015年,公司再次筹划定向增发融资28亿元,现金收购三七互娱剩余40%的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以三七互娱为依托,在加强游戏主业领先优势基础上,利用资本杠杆,加快互动娱乐生态产业布局,涉足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多领域,强化泛娱乐平台龙头地位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了解,该公司今年盈利达8亿元,公司市值近400亿元。
无独有偶,中电鑫龙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上市6年来,企业股本扩大近8倍,市值超过百亿元。该公司前身为鑫龙电器,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种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企业,2009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2.66亿元。通过首发上市,公司获得了发展中急需的资金,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2012年7月,公司定向增发7886万股,募集资金5.3亿元,全部投向智能高压真空断路器、智能电子元件、研究中心建设等,进一步夯实了主业。2014年以1.13亿元收购天津市泰达工程设计公司的65.75%股权项目,跻身为以提供设计、输配电设备制造、元器件、安装等电力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实现了公司向输配电产业上游的延伸。仅隔一年,该公司又收购北京中电兴发科技公司100%股权,获得中国证监会无条件通过。中电兴发为国内领先的公共安全与反恐、智慧城市等信息解决方案、产品及运营服务供应商。收购完成后,公司主业由集中于输配电及控制系统行业,扩展到公共安全与反恐、智慧城市领域。同时,该公司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高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市轨道交通的契机,以2.94亿元收购苏州开关二厂有限公司70%的股权, 发挥成套电器智能制造装备业竞争优势,迅速提升公司在江浙沪区域的影响力及竞争能力。
4.
顺应新常态 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培育上市挂牌后备资源,着力增加上市挂牌企业数量,着力扩大股权融资规模,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密切跟踪国家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动向,有效搭建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平台,组建芜湖上市企业协会,鼓励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不断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市金融办,记者了解到,为了积极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我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我市将继续强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扩大直接融资,有效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目标不变,工作力度不减。2016年,力争沪深港首发上市2-3家,“新三板”挂牌30家。IPO辅导备案企业5家;实现直接融资额超过220亿元,其中,股权融资力争实现100亿元。
一是积极支持上市挂牌及重点后备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推动上市公司股债并举,公募私募并行,多渠道再融资。引导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创新商业模式,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大产业群;支持企业积极利用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境外债券市场,灵活运用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永续债、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元化融资工具实施债券融资,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三农”金融债,补充信贷资金来源;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拓展信贷投放空间;建立担保资源库与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对接机制,把上市挂牌后备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二是精心培育上市后备梯队,把上市企业培育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培育上市挂牌后备梯队;按照“四新加一资”的工作思路,遴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分类引导、重点培育,努力做到“上市一批、股改一批、储备一批”;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重点扶持,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业绩,规范企业治理和管理,为企业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创造条件。三是加快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护航转型升级。科学界定基金投资领域,突出基金投资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集群,对接资本市场。规范政府引导基金治理结构,通过专业化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引导目标,切实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功能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围绕打造皖江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目标,立足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力争至2020年,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3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20家;直接融资净额超过1200亿元,形成资本市场亮丽的“芜湖板块”。□本版撰文 记者 刘卫国 通讯员 王建平 本版摄影 记者 杨大伟
本文仅代表开云平台观点。
本文系开云体育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